- 全國最新違章記錄
| 為領導解決交通擁堵,會否放棄公交優先?時間:2013-06-18 09:17:37 瀏覽:32767次 | 
| 中國新領導人出台關於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,要求“要輕車簡從。。。減少交通管制,一般情況下不得封路”。習近平最近在深圳前海地區的訪問,體現了這一點。作為一名在北京長期感受擁堵、從事城市交通規劃管理的研究者,期盼這一規定能給城市交通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契機。但我擔心,一旦各地的領導人放棄封路等特權,體會到擁堵之後,是否會將城市交通發展的策略重心集中到“擁堵治理”,而非優先發展公交和綠色交通上來。 本人曾參與制定或閲讀多個城市的交通發展戰略與規劃,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,在規劃的總體發展戰略層面,公交優先和綠色交通體系發展往往居於最重要的地位。但如果考察實際操作層面,則是另外的故事:從每年城市交通項目的投資安排來看,政府對城市交通的投入更傾向於道路的改擴建,立交設施建設,智能交通系統等緩解擁堵的設施和手段,對公交和綠色交通的投入往往達不到總投入的20%(軌道建設除外);很多城市成立交通擁堵綜合治理辦公室之類的專門機構,但公交和綠色交通的事情分散在各個部門,甚至交給公交企業操作;更有很多交通專家,在理念層面大談綠色交通優先,一旦進入規劃設計等實際操作階段,則首先考慮道路是不是夠寬,小汽車是否會堵。其結果自然是陷入政府不斷投入緩解機動車交通擁堵,刺激更多私人交通方式,進而進一步惡化擁堵的惡性循環。 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源很簡單,我們絕大部分的城市決策者,包括核心技術人員,都是小汽車的使用者,他們的親身感受,強烈促使他們改善小汽車交通,治理擁堵,而忽視公交和綠色交通。本人曾經問過城市交通管理部門的人,為什麼交警部門往往優先保證小汽車運行暢通,而非公交和行人。交警的回答乃人尋味:城市任何一個高層領導遇到了擁堵,會直接給交警的領導打電話,要求立刻解決。而是否能保證領導的快速透過,成了交警業績考核和升遷的重要依據。而在城市各級涉及交通的決策會議上,領導最關注能否保證小汽車暢通。因此,雖然理念上公交排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位,但實際操作上則無法與小汽車交通競爭,公交和綠色交通的服務水平持續下降,從而使更多的出行人羣採用小汽車。 其實,“擁堵治理”是一個假命題,因為以小汽車出行為特徵的交通擁堵是沒辦法解決的。在中國(甚至世界任何城市),希望解決小汽車交通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投入,無一例外都刺激更多的小汽車使用,而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中,基礎設施的發展永遠跟不上小汽車使用的增長,所以城市愈發擁擠。國際目前公認的交通解決較好的城市和地區,其小汽車交通仍然擁堵。不同在於,這些城市構建了服務品質優良的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系統,雖然小汽車仍然擁堵,但由於絕大部分出行者採用綠色公交出行方式,小汽車的擁堵只是少數人的煩惱而不是城市的病症。 在中國城市,要解決這一問題,需要決策者和城市規劃師摒棄以小汽車為中心這一思路。這一轉化要體現在城市設計、建設和使用的每個細節中。一個著名的案例是哥本哈根,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的核心城市,哥本哈根也曾經飽受私人交通擁堵的困擾,但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,哥本哈根從城市空間發展結構、城市設計、公交發展、步行自行車體系建設等方面全面推翻小汽車為中心的思路,重點發展綠色交通。現在,哥本哈根的自行車出行率從不到10%增加到37%,小汽車出行比例下降到20%左右,雖然其人均GDP水平是中國大城市的8-10倍,其交通出行結構遠好於中國大城市。哥本哈根成功的核心就是規劃建設管理思路的轉變,比如城市的紅綠燈系統完全按照自行車(而非小汽車)的運行速度和規律進行優化,保證自行車暢通無阻;再比如城市的基礎設施管網系統全部佈置在機動車道路下(而非像中國佈置在自行車人行道之下),一旦管網體系需要調整和施工,影響的是小汽車而非行人;哥本哈根甚至規定下雪天首先要清掃人行道和自行車道,而非機動車道的。正些舉措令哥本哈根獲得歐洲最可持續城市的殊榮。 個人希望,一旦失去警車開道,擁堵於車流之中的各級領導不要遷怒於交通擁堵,而應從宏觀層面思考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體系的發展。如能更進一步,放棄部分小汽車的使用,將城市公交和綠色交通作為自身長期通勤出行的一部分(而非一次體驗),親自探索綠色出行的解決方案,就更好了。一旦從解決小汽車交通擁堵轉變為提供優良的公交和綠色交通系統,則是中國城市發展一大幸事,也是新領導人關懷民生的一大亮點。 | 
